近日,福建龙岩一名单亲妈妈带着4个孩子乘坐高铁,被要求补3张儿童票,在网上引发热议。当事人称,自己有两名6周岁以下和两名6周岁以上的孩子。上车后,她主动提出为两名超龄儿童补票。但列车工作人员依据规定指出,除两名超龄儿童外,当事人还需为其中一名未满6周岁的儿童补票,总共需补3张票。女子对此表示不认同,于是发视频控诉。
视频中,女子情绪激动,要求有关部门给自己一个说法。然而,评论区网友却普遍认为其是在无理取闹,列车工作人员的做法并无不妥。原因很简单,高铁儿童票到底该怎么买、买几张,铁路部门早有明确、详细的条文规定。
中国铁路12306网站上的“出行指南”显示:随同成年人乘车的儿童,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,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;年满14周岁,应当购买全价票。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,超过一名时,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。儿童年龄按乘车日期计算。如此看来,规则其实很清晰,即“一名成年乘客只能免费携带一名不占座的6周岁以下儿童”。按此推算,该女子带的4个孩子中,只有1人可以免票,确实应该购买3张儿童票。
这引出了关于该事件的第一重思考:遵守规则是一种基本素质。俗话说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在公共事务中更为如此。整个社会固然会体谅单亲妈妈的难处,尤其是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出行,辛劳显而易见。但分歧出现时,不是“声大则理胜”,更不能“以闹求特殊”。铁路工作人员依规履职,本就没有权力为任何人破例。强求特殊既是在为难工作人员,也是对规则的漠视。
因此,建议这位妈妈消消气,冷静看待此事,把该补的票按规定补上。一味争执不仅难以获得支持,更可能给孩子作出不好的示范。毕竟,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教材,从小向他们传递规则意识至关重要。至于以后的出行,不妨及早做足功课,查清楚儿童票优惠政策。若是确有困难,也可以提前联系车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。这样既能避免纠纷,也能让旅途更顺畅。
事实上,铁路方面关于儿童票的优惠政策并非一成不变,曾做出过多次调整和让步。过去一段时间,儿童票以身高为唯一审核标准,而随着儿童平均身高的增长,这一标准也在不断上调。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“铁路旅客运输规程”,打破了“以身高论票价”的传统,确立“年龄为主、身高为辅”的双轨制,明确实名制购票时按照儿童实际年龄享受优惠,精准回应了“高个子低龄儿童”的公平诉求。这一系列调整,体现着政策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,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。
这也引出关于该事件的第二重思考:政策从来不是僵化的,而是在坚守公平底线的同时,对社会结构变化保持敏锐感知并动态优化。这位妈妈的诉求,其实也促使我们思考:在生育政策调整的当下,高铁儿童票优惠制度,是否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?
过去,多数家庭是“父母两人带一孩”的出行模式,即便“二拖二”,也基本能被“每位成人限带一名免票儿童”的规则覆盖。但如今,随着三孩家庭增多、单亲家庭出行场景增加,“多孩同行”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家庭出行形态,为此,或许可以探索更为弹性的政策设计。比如,推出“家庭票”套餐,对多子女家庭给予阶梯式优惠;或是为单独带多名儿童出行的家长,提供更便捷的票务通道和乘车服务……
当然,任何政策都需要考虑公平与可操作性。是否要修订相关规则,也需要进一步讨论,当前还应以现行规定为准。未来,期待公共服务能够在“守规矩”与“有人情”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。让政策更贴合家庭的真实需求,让多孩家庭的出行少些纠结、多些便利,本身也是对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有力支撑。
总之,当个人行为恪守规则边界,公共服务敏锐回应现实需求,类似的冲突自然能得到有效化解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富利来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